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作者:謝芳、張家昂(實習生),編輯:王乙雯,原文標題:《1萬億美元!誰被騙得最多?》,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作者:謝芳、張家昂(實習生),編輯:王乙雯,原文標題:《1萬億美元!誰被騙得最多?》,題圖來自:AI生成
近日,菲律賓警方發言人透露,在突擊搜查馬尼拉南郊帕賽市一家面積400平方米的“地下醫院”時,拘捕2名越南醫生、1名越南護士等5人,他們均未獲得作為外籍專業人員在菲律賓行醫的執照。
據悉,該非法行醫機構為詐騙犯和逃犯提供整容換臉手術,客戶包括非法為電詐行業和博彩行業工作的人。菲律賓總統反有組織犯罪委員會(PAOCC)發言人溫斯頓·約翰·卡西奧稱,“它們外表看起來像普通診所,但一進去,你會對他們的技術感到震驚。他們有手術臺,可以植牙、植發、面部復新等,可以用這些東西創造一個‘全新’的人。”
逃犯們尋求變身的背后,是全球電信網絡詐騙行業如火如荼的發展。
根據全球反詐騙聯盟(Global Anti-Scam Allianc,簡稱GASA)2023年年度報告,網絡詐騙(online scams)共給全球消費者帶來約1.02萬億美元的損失。在2022年的報告中,這個數字還是553億美元。
巨額損失只是冰山一角,GASA最新的全球詐騙狀況研究顯示,接受調研的人中,78%的人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經歷過一次詐騙,其中59%的受害者沒有向警方或其他政府機構報告。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只有0.05%的網絡犯罪分子被起訴。
全球苦電詐久矣。
一、東南亞之外
本世紀初,隨著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的電信網絡詐騙逐漸蔓延,并從萌芽期就具備跨境的特征。有研究指出,2008年前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出現窩點逐漸從我國沿海向內陸地區和境外轉移的特點。因地理位置和語言風俗等的影響,東南亞成為首選之地。
近年來,綁架、囚禁、虐待、活埋等關鍵詞與“東南亞電詐”緊緊聯系在一起,不僅給我國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也造成與流入國民眾的緊張關系。
針對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多發態勢,我國持續派出工作組赴相關國家開展國際執法合作,推動清剿詐騙窩點,抓捕移交涉詐人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果,形成強大震懾。
僅就今年來說:
4月13日,首批130名中國籍涉賭詐違法犯罪嫌疑人被我公安機關從柬埔寨押解回國。
5月,公安部舉行發布會介紹,緬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多名重大犯罪嫌疑人悉數抓捕到案。
7月26日,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聯合發布依法懲治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犯罪的10件典型案例,均指向東南亞的緬甸、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在辦案機關深挖徹查,依法嚴懲犯罪集團“金主”的6起案件中,有2起案件的2名首要分子被頂格判處無期徒刑,并沒收全部財產。
在重重打擊之下,電信網絡詐騙產業在東南亞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開始尋找新的窩點。
迪拜成為目的地之一。作為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的重要商業和金融中心,迪拜有著更先進的網絡設施和充足的金融資源,此外,它距離中國遠,增加了我國警方跨國辦案的成本和難度。
這幾年,中國駐迪拜總領事館也多次發布相關提醒——《關于謹慎安排來阿旅行和務工的提醒》《關于中國公民切勿來阿從事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違法行為的領事提醒》《提醒在阿聯酋中國公民謹防不法分子假冒使領館名義實施電信詐騙》,足見相關案件之高發。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道,2019年起,緬甸電詐大本營KK園區里的“公司”就已經開始有計劃地往迪拜遷移。目前,迪拜已經出現多個“知名”電詐園區。2023年5月,南京某法院就曾公開審理過一起特大電信網絡詐騙案——15名被告人在迪拜加入了針對中國大陸居民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集團,被害人高達170余名,詐騙金額則達2500余萬元。
而在印度,據《紐約時報》統計,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的人數高達120萬,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英語語系的發達國家人民。
電信網絡詐騙的不斷擴散也帶來新的問題。國際刑警組織秘書長尤爾根·史托克(JurgenStock)在2024年3月的一場新聞簡報會上表示:“最初是東南亞的區域性犯罪,現在已經演變成一場全球人口販運危機,網絡詐騙的受害者高達數百萬。”
萬里之外的北非國家摩洛哥,近年來失業率陡增,大量年輕的失業人口成為高薪招聘詐騙的對象。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十多名19~27歲的摩洛哥青年,前往東南亞地區求職后,失蹤在與緬甸接壤的泰國邊境小城湄索(MaeSot)。此后,他們遭到監禁和虐待,詐騙中心利用他們掌握的語言,去開發相應語言的市場。
二、誰在被騙?
誰被騙得最多?
發達國家的居民因為收入高,更容易成為詐騙團伙的目標。
在美國,老年人是主要受害者。
美國聯邦調查局4月30日發布的《2023老年人被騙報告》顯示,聯邦調查局互聯網犯罪投訴中心2023年接到10萬多起60歲以上老年人報案,比2022年增加14%,總計被騙金額超過34億美元,增加將近11%。其中,近6000名受害人損失在10萬美元以上。
實際的數量也許更多。聯邦調查局表示,其互聯網犯罪投訴中心在2023年收到的88萬多起投訴中,只有約一半包含受害者年齡數據。
聯邦調查局罪案調查部門負責人之一詹姆斯·巴納克爾(James Barnacle)介紹,老年人最常報告的詐騙是“技術支持”詐騙,犯罪分子會冒充技術人員或服務人員,通過電話進行詐騙。
去年受到廣泛關注的前白宮顧問被詐騙案,就是典型的“技術支持”詐騙。
70多歲的弗朗西斯·沙普樂思在白宮擔任科學顧問40余年,在涉及干細胞、生化武器影響等議題上為美國政府提供決策信息。某天早上,她上網時彈出一個警告窗口,稱她的銀行賬戶存在安全問題。按照提示撥通電話后,弗朗西斯允許自稱是微軟工作人員的人遠程操控了她的電腦,最終養老金賬戶上65.5萬美元存款被全部轉走。
《華盛頓郵報》報道截圖
這還不算完。在存款被騙后不久,弗朗西斯又接到了美國國稅局的來電。對方表示,按照美國相關法律,從養老金賬戶提現意味著賬戶所有人獲得了收入,因此必須向稅務部門繳納稅款。最終,弗朗西斯又繳納10萬美元的巨額稅收。
而因執法嚴苛被稱為“美國最強執法部門”的美國國稅局,是電信網絡詐騙中最愛被冒充的對象之一。
今年6月,美國國稅局就專門在官網提醒民眾,警惕越來越多通過偽裝成國稅局稅務稽查員來針對毫無戒心的個人,尤其是老年人進行的網絡詐騙。
聯邦調查局人員還發現,當受害者有所遲疑、不愿進行轉賬時,犯罪分子就會建議受害者取出現金或用賬戶余額購買黃金等貴金屬交由他們保管,并找快遞上門收取。
美聯社就曾報道過相關慘案,俄亥俄州一名81歲的老人在接到詐騙電話后,槍殺了一名上門取包裹的優步司機。調查人員認為,上門取件的服務可能由致電老人的詐騙者或其同伙下單。
發達國家中,新加坡也深受電信網絡詐騙的困擾。GASA發布的2023年報告顯示,新加坡平均每個受害者在詐騙中損失4031美元,排名全球第一。
電信網絡詐騙分子甚至偽造過前總理李顯龍的圖片和視頻,放到網絡上進行詐騙。李顯龍不得不親自上社交媒體辟謠,呼吁網友切勿上當。
新加坡人民對于詐騙的切身體會,也在投票中體現。在《聯合早報》主辦的“字述一年”年度漢字投票活動中,“詐”字當選2023年新加坡的年度漢字。
新加坡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表示,“詐”是全球性行為,是道德問題。“現在的詐騙犯連受騙對象都不必看一眼,詐騙起來更加無感。”她認為,人類將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在研發新科技、探討氣候變化等問題上面,卻缺乏對更本質的人性問題的反思。
三、重壓之下,仍難根治
面對猖獗的電詐,各國持續出臺措施,加強對電信網絡詐騙的打擊。
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的關鍵要素是個人信息的獲取。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多個國家制定了專門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日本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提供法律依據。
比如,按照法國刑法典最新規定,對通過欺詐、不公平或非法手段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處以最高5年監禁和30萬歐元罰款。法國消費法規定,收集客戶信息必須征得客戶同意,未經同意不得發送推廣郵件等。法國政府還推出專門服務網站,幫助用戶有效屏蔽垃圾電話,用戶也可在該網站舉報詐騙電話。統計顯示,該網站一年收到近50萬起舉報。
巴西各大銀行則紛紛開始對其應用程序進行技術升級,要求對每筆交易都進行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認證,提升賬戶安全性。巴西央行還對即時支付系統的使用規則進行了調整,包括設定夜間轉賬上限、加強審核單筆轉賬額度更改申請等,以防范網絡詐騙等犯罪。
美國加大對供應商的打擊力度。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表示,有5家公司被指控幫助撥打、縱容非法營銷電話,面臨總計近1800萬美元的罰款。
但重壓之下,全球電信網絡詐騙仍難根治。
首先,全球化時代,電信網絡詐騙往往是跨境犯罪,且犯罪網絡錯綜復雜,往往牽涉多個不同國家,導致調查取證、實際抓捕等行動面臨諸多挑戰。比如,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的贓款往往被兌換成不易追蹤的電子匯票、比特幣甚至黃金等實物,并通過地下錢莊完成洗錢和贓款分配。這需要各國建立起緊密的合作與國際警務執法協作來有效應對。
其次,一些國家監管的缺失也助推了電信網絡詐騙產業的“興旺”。此前緬北成為全球電信網絡詐騙重災區,就與當地秩序動蕩,極度缺乏社會治理的政治環境有關。而讓美國叫苦不迭的印度也同樣面臨監管缺失的問題。根據印度警察研究與發展局公布的數據,印度僅有29225名警察有資格調查網絡犯罪案件。
最后,隨著AI技術的興起,電信網絡詐騙的手法也同步“升級”了。借助智能AI換臉和擬聲技術,電信網絡詐騙信息的迷惑性不斷增強,普通人更加難以識別。
今年5月,中國香港警方就曾披露一起詐騙案——某公司員工受邀參加公司“多人視頻會議”時,按要求向5個香港賬戶進行了15次轉賬,隨后在與公司總部跟進時發現這是一起詐騙,最終損失超2億港元,成為全球已知的最大詐騙案之一。據警方調查,這場視頻會議中除了受害者外,其余均為AI換臉后的詐騙人員。
照此看來,銀行等部門將實時視頻用作檢驗身份的手段之一,其可靠性將面臨巨大挑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升級,這類違法行為還可能演變出更多形態。
當下,不斷培養自己的反詐意識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就如Netflix紀錄片《Tinder Swindler》(《詐騙王》)中說的那樣——“無論故事多么動人,永遠不要給一個你沒‘見過’的人錢。”
參考資料:
1.全球反詐騙聯盟(GASA)官網
2.鄧紓怡.菲律賓查獲地下醫院:為逃犯和電詐人員整容換臉,“創造全新的人”!內景曝光|紅星新聞,2024.7.11
3.莊華,馬忠紅.東南亞地區中國公民跨境網絡犯罪及治理研究|南洋問題研究,2021(04)
4.沈杏怡.“緬北電詐”搬到迪拜?在當地生活過的中國人:電詐園區數量近年有所增加,需警惕“高薪誘惑”|紅星新聞,2023.9.15
5.Scammers StoleMore Than $3.4 Billion From Older Americans Last Year, an FBI Report Says|AP,2024.4.30
6.IRS warnsagainst scams targeting seniors; joins other federal agencies to recognizespecial awareness day|IRS,2024.6.12
7.Juhi Doshi、Luke Barr.Americans older than 60 lost $3.4 billion to scams in2023: FBI|ABC NEWS.2024.5.1
8.王策.新加坡選出年度漢字:詐|環球時報,2023.12.26
9.劉玲玲、畢夢瀛、沈小曉.多國出臺措施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人民日報,2023.1.4
10.打擊跨境電詐犯罪難點在哪?國際警務合作如何開展?專家解讀|央視新聞客戶端,2024.2.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作者:謝芳、張家昂(實習生),編輯:王乙雯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