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精練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Vicky,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精練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Vicky,題圖來自:AI生成
“運動是良藥”幾乎是臨床的標語,但對于痛風這件事來說,“劇烈運動可能是毒藥”。
這是由于運動產生的乳酸干擾尿酸的排出;運動中水分通過汗液排出,尿液減少,尿酸排泄量也隨之減少,尿酸的通路和排出口都在運動后被擾亂了。
不管是溫和的有氧運動還是負重訓練,都會對藏有尿酸鈉晶體的關節軟骨、滑膜產生傷害導致炎癥反應的加劇。
運動,還是不運動,是痛風人群的一個難題。
近年來,檢出高尿酸的人群數量呈現出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患病人數約為1.77億人,并被認為其中一部分人會在5年內進展為痛風。
群體性的健康問題成為了社會問題,痛風的發病根源要追溯于生活方式。
一種頗為概括的對應關系是,如果一個地區海鮮攝入豐富、酒文化盛行、紅肉內臟多見、高果糖流行,那么可以推斷該地區可能面臨著更高的尿酸風險。
人體內20%的嘌呤是飲食攝入產生的,而剩余的80%來源于久坐少動、熬夜少眠、情緒波動等不良生活方式導致機體應激產生。
從根源反推,在日常生活中規避飲食攝入風險,中等強度運動碎片化,維穩睡眠、壓力等外部應激誘因才是良方。
運動治不了痛風,可能還給治壞了
冷知識:高強度運動比高嘌呤飲食更容易引發痛風。
劇烈運動導致急性痛風發作的案例并不在少數,即便有長期規律的訓練經歷,也難逃此“劫”。
Leo25歲,身高178厘米,體重75公斤,體脂8%……這組數據反映了Leo每日自律運動、健康飲食的生活狀態,卻在跟往常無異的練腿日后第一次痛風發作。
一些跑馬愛好者在賽前長距離訓練時,發生初次急性痛風的情況層出不窮。
痛風發作時的疼痛被“風友們”形容為如刀割、咬噬或撕裂樣疼痛。劇烈的疼痛也讓痛風人時刻警醒著自己,選擇運動干預來延長下一次發作的間隔周期。
跑步是痛風人群偏好選擇的一種干預運動,但即便在強度較為溫和的三公里慢跑甚至快走后,痛風又發作了,疼痛尤其發生在雙足和雙膝關節。
運動后攝入潔凈的低脂高蛋白飲食本是增肌減脂黃金原則,但食譜中重復出現的紅白肉類、海鮮和豆類卻成為痛風發作的推手,甚至加快痛風的主要并發癥——腎病的發展。
高尿酸已與傳統“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并駕齊驅,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疾病。
2021年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痛風人群約為1500萬,高尿酸血癥患者接近1.8億,而5%—18.5%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在未來幾年有可能發展成痛風。
年輕人的高尿酸問題更甚,在某所大學的超重減脂班里,大學生們的血糖、血壓超標率約為10%,但尿酸超標的比例達到了達到了90%。
廣州市中小學衛生健康促進中心抽查發現,廣州城區高中生高尿酸水平檢出率高達50.37%。
青年人們成為了痛風的“預備役”,風險正在隱蔽地逼近,中國青年急需一套“防治結合”的個性化處方。
面對痛風運動可能不再是良藥
普適化的運動處方似乎不奏效了,甚至起到了負向效應。
無氧和有氧訓練,通過不同的通路導致血尿酸濃度快速升高而誘發痛風。
前者訓練后產生的大量乳酸,干擾尿酸排出,導致尿酸在體內蓄積;后者水分通過汗液排出,尿液減少,尿酸排泄量也隨之減少,也導致了尿酸在體內堆積。
如果發生運動損傷,尿酸誘導產生的尿酸鈉晶體會在受損的關節軟骨或滑膜處析出、沉淀、堆積,進一步導致關節滑膜及周圍軟組織的炎癥反應。
列舉的種種都在說明:面對痛風,運動不再是良藥了。回溯痛風發生的源頭,可能會找到解決辦法。
尿酸失衡導致的痛風是遺傳和生活方式雙重打擊下的結果,已被證明是一種具有遺傳背景的慢性疾病。
比如由于雌激素相比起雄激素會讓尿酸更快排出,通常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痛風困擾;研究人員也識別出了大量痛風有關的免疫基因和通路。一個人的體質決定了他是否容易患痛風,而生活方式則是觸發點。
2001—2017年間,痛風發病率的性別差異
“少吃海鮮,少喝酒”的生活方式觀點深入人心,紅肉、內臟、黃豆、小魚干等高嘌呤飲食被一禁再禁……但高糖飲料的日常攝入卻被痛風人群忽視。
來自中山大學的團隊研究表明,與每周攝入含糖飲料0—1次的人群相比,每周飲用4次以上含糖飲料會導致血清尿酸鹽高出正常值的風險升高110%。
更為顛覆的是,如果用含糖飲料取代酒精的攝入,更容易導致男性早發痛風。也就是說,奶茶、汽水等日常快樂水超過啤酒拔得頭籌,成為痛風背后的“有力推手”。
從中國高尿酸地圖中可以發現,痛風的發病率呈地域性分布,西北、華北、華中地區痛風發病率分布在10%以上浮動,但華南地區檢出率高達25.5%,就是說四個華南人中就有一個高尿酸。
中國高尿酸地圖; 圖源:網易文創
印證了地區痛風的高發率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離不開關系。嘌呤炸彈“老火靚湯”、痛風組合“海鮮+啤酒”都是華南地區居民的最愛。
但是食物攝取過量嘌呤的副作用有時還不足以引起痛風發作,因為人體內80%嘌呤是身體自身產生的。
肝臟是嘌呤產生和代謝的主要器官,細胞運轉正常的情況下嘌呤并不會產生問題。
一旦機體受到過大的壓力、情緒波動或睡眠異常時,此時身體會出現無糖酵解的糖異生反應,導致尿酸的生成量增加,減少尿酸排出。所以,高尿酸從本質上來說,是人體應激反應的結果。
精神壓力大、睡眠障礙、久坐時間長、缺乏體力活動都是負向的生活方式誘因。所以從根上解決痛風問題,需要從生活方式尋求解藥。
規避疼痛,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
降尿酸是一場“長征”,行動要快,但過程需緩。
其必要原則有二:
其一,尿酸不能降得太快。尿酸降得過快,對腎小管的損傷會加劇,同時短期內尿酸的波動值較大,則更容易導致痛風的再次發生。
其二,尿酸不能降得太低。尿酸作為嘌呤的代謝物,具備一定的生理作用,比如:潤滑關節、維持眼球的壓力。
重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規避疼痛:改善飲食、運動;維穩睡眠、情緒。
中國高尿酸血癥營養和運動指導原則(2024版)明確指出食養痛風的辦法:食物多樣,限制嘌呤;蔬奶充足,限制果糖;足量飲水,限制飲酒。
降尿酸的重要方法除了減少攝入,還有加大尿酸的出路。70%尿酸由尿液排出,尿酸排出量除了和排尿量有關,還與尿液中尿酸溶解度有關。
國內外多個《痛風指南》中都明確指出堿化尿液的重要性,原因在于尿液PH值越高,尿酸溶解越多。
痛風人群的晨尿PH值理想控制范圍為6.2~6.9。在每天攝入的飲用水中增加1~2個檸檬增加風味,或小蘇打(但高血壓人群不建議),堿化尿液的效用極佳。
降尿酸不僅盯著飲食,精準化運動處方,代替“多動一動”、“增加運動量”等大概齊的措辭更有助于減少痛風發作的頻率。
需要矯正的誤區是部分超重肥胖的痛風人群,想通過空腹運動來達到減脂、降酸兼得的效果,卻適得其反。
在沒有能量供能的情況下,身體開始將蛋白質作為能量底物,導致尿酸增加。也就是說,即使不攝入嘌呤,身體也制造嘌呤。
訓練以不超過50%—70%心率儲備的有氧為主結合50%—70%RM的抗阻為宜,每周訓練總時長建議在150分鐘以上,堅持3—4次/周。
在急性痛風發作后,可以采用游泳、瑜伽等形式,避免抗阻訓練或者跑步等會給予關節負荷的運動形式。
運動后補充水分和及時拉伸分別對應增加尿酸排出,減少尿酸生成的功效。
運動生活化、碎片化是更長遠的追求。長時間、高容量的久坐時間是大部分青年的工作寫照。一天久坐下導致的危害并不能通過晚上1小時的運動完全逆轉。
學會打斷久坐,間歇站立或做一做簡單的運動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久坐每60分鐘之后,走動或站立5分鐘;在工作期間接電話時,可以站起來;或者在座位上伸展身體。
在臨床上將部分痛風發作的誘因歸于過度勞累、精神緊張。11點入睡、7點起床是較佳的作息選擇;在工作之余選擇運動減壓、調節心態,沒有情緒應激,身體的生理變化也會穩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精練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Vicky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