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數據團,作者:chenqin,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數據團,作者:chenqin,題圖來自:AI生成
在學生的升學過程中,學校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到底是好學校成就了好學生,還是好學生成就了好學校?
難以否認的是,好的學生絕大部分會選擇好的學校,從而將學校的作用和生源特征混雜在一起。如何將學校的作用、學生的稟賦和努力,以及學生背后的家庭的作用完全區分開,是橫亙在這類研究面前的巨大難題。
為了將學生的效應和學校的效應區分開來,讓被學校錄取的學生和沒有被錄取的那些學生在特征上盡量保持一致,一切可以用到的“自然實驗”都被經濟學家拿來做了研究。
比如學區邊界附近的學生,一條街區的奇數號能進這所學校,馬路對面的偶數號不能進這所學校,但是這條路兩邊的學生可能是差不多的。
或者分數線邊界附近的學生,高一分就能進這所學校,低一分不能進這所學校,但高一分和低一分也具有相當大的隨機性,這兩類學生可能也是差不多的。
只有當進入某學校和沒有進入某學校的兩組學生在各種維度上都差不多的時候,“好學生選擇好學?!钡男拍鼙蝗コ?,學校本身的價值才可能被計算出來。
但是,這樣劃分只能做到“近似”,卻無法讓兩類學生真正一致。街道的一邊是一個學區,另一邊是另一個學區,馬路兩邊可能就存在相當價差,進而導致選擇馬路兩邊住房的家庭和孩子本身就有很大區別;分數線上下一兩分之差可能還有一定隨機性,但學者為了納入足夠樣本往往會考慮分數線上下更高的“帶寬”,而在考試中相差5分以上,學生和學生之間可能已經存在統計上的差異了。
將不同學生隨機分開的方法,還有一種——搖號/抽簽。用純粹的運氣挑選能/不能進入某些學校的學生,這也是世界上對不同學校教育效應研究的最廣泛使用的“自然實驗”。
使用抽簽結果來研究學校效應的文獻,最有名的莫過于《魔鬼經濟學》作者Levitt在2006年發表在Econometrica的文章《The Effect of School Choice on Participants: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Lotteries》,使用芝加哥公立學校的抽簽政策,對比那些抽簽成功的學生和抽簽失敗的學生,Levitt發現“好”的學校并不能給學生帶來學業上的增加值。換言之,“好”學校沒法讓學生的成績更好。
雖然這個結論在多年前就被人們熟知,但它似乎并沒有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選擇。家長們還是對于“好”學校趨之若鶩。一方面,抱有一些成績之外的期待,比如希望孩子可以碰到更好的同學,更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則是對于學校對學生的成績影響,存在一些懷疑——Levitt的研究,畢竟是20年前的芝加哥公立學校,有多大普適性?現在還適用嗎?在中國適用嗎?在上海這樣民辦學校遠好于公辦學校的地區,仍然適用嗎?
在這樣的心態影響下,上海的民辦初中,長久以來掐走了上海市的優秀小學生,這樣的掐尖效應甚至能在多年后的高考中被觀察到(可以看這篇)——全市高考前三名來自初中的同一個班級。
2020年的民辦搖號政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民辦學校被徹底(個別學校的個別班級除外)剝奪了選擇好學生的權利,轉而由電腦隨機搖號來決定生源。2020年通過搖號入學民辦學校的學生,2024年已經全部從所在初中畢業,其中大部分在上海進入了各所高中或者職校。而我們已經獲取了其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就學去向,在此基礎上,我們終于可以將這項重要的研究在上海再做一遍,重新回答一遍這個問題:
在上海,“好”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到底有用嗎?
搖號之后,民辦和公辦初中的差距縮小了嗎?
我們收集了2024年所有楊浦區初中所有學生升學到楊浦區高中(市東實驗和復旦實驗這兩所完全中學數據尚不完整)以及上海中學、復旦附中的情況。(2024年各區各校各班級完整升學數據將于年內發布)。
楊浦區最好的民辦初中之一,上海市民辦蘭生學校,2023年和2024年的去向對比如下:
蘭生中學去向復旦附中的比例,從34%下降到了14.3%,比例下降了超過一半。去向控江中學、楊浦高級中學和同濟一附中等市示范高中的比例則從18.7%上升至24.7%,上升超過6%。去向其他區內高中的比例,從1.4%上升至9%。
而在楊浦區最好的公辦初中之一,上海市鐵嶺中學,2023和2024年的去向對比如下:
今年鐵嶺中學有1.1%的學生進入了復旦附中,去向控江中學、楊浦高級中學、同濟一附中的比例也從18%上升至21.6%,去向其他區內高中的比例則從31.8%下降至24.7%。
兩者對比,民辦學校去向四校等頂尖學校的比例降低,而普通市重點以及其他學校的比例提高。公辦學校則相反,去向四校和頂尖區內市重點的比例明顯提高,去向其他學校的比例降低了。
我們用2023、2024年每一所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來作為每一個學生的考分替代指標,計算了2023和2024年楊浦區初中的“平均分數”變化,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民辦學校從2023年到2024年平均分數下降了21分,平均排名下降了4位。與之相比,公辦學校的平均分數僅下降了12.3分(分數下降主要是因為2024年考卷更難),平均排名上升了0.9位。
2023年時,楊浦區的初中排名前七名中只有一所公辦學校,復旦二附校,而復旦二附校的高分更多地依賴子弟班的高分,實際上也并非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公辦”。因此,在掐尖學生考試的末年,在楊浦區初中的前列,是根本看不到公辦學校的。
到了2024年,楊浦區的前六名高中就有三所公辦學校了,復旦二附校仍然位居第二,十五中學和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也取代了民辦楊實驗、民辦凱慧等學校的位置,分處第四、第六名。
相比最后一屆“掐尖”學生,搖號學生元年的中考,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距離確實更接近了。
但是,只能說是“接近”了,兩者間的差距遠未拉平。且不說前三名學校依然是民辦學?;蛘呤菍谧拥馨嗟摹肮k”學校,第四名上海市十五中學,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公辦學校,而更接近一個民辦學校的學籍掛靠點。在這類學校,許多學生實際上已經由其他民辦學校通過神秘考招收,并集中在一兩個班級中,實際在其他民辦學校上課。這些學校內部,班級和班級之間的平均分可以相差幾十分,那些落后幾十分的班級,才是這些學校真正的學生。十五中學,正屬于這類情況。
因此,如果只觀察真正意義上的公辦學校,只有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前進了兩名在楊浦區進入了前六。2024年第一屆搖號學生中,下滑較快的主要是原本處于二線的民辦學校,一線民辦學校依舊在楊浦區獨占鰲頭,優勢難以打破。最好的民辦學校和最好的公辦學校之間的平均分數差距,仍然高達25分——雖然比起2023年的相差37分,差距已然縮小了不少。
民辦學校對學生成績提高有作用嗎?
如果搖號都不能夠打破民辦學校的優勢,是不是說明民辦學校確實能夠帶來學生成績的上升呢?
并不一定。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要計算學校的作用,必須使用兩群相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各種特征差異極小,唯一的區別就是一群上了這所學校,而另一群上了另一所學校。
但是,民辦學校搖號,并不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這樣的兩群學生——在民辦學校的,是搖號入圍的學生,而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除了搖號未入圍的學生以外,還有大量根本沒有去搖號,直接升學對口學校的學生。
大家都去搖號,那么搖號入圍的那批,和搖號未入圍的那批,可能只有運氣上的差異。但是選擇去搖號的學生,和不去選擇搖號的學生,兩者的差異可就太大了。直接對比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考試成績,其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這種選擇性帶來的。
要算出學校的效應,我們必須對比那些搖號錄取和搖號未錄取的學生——而非沒有參加搖號的學生。
那么,有沒有一組數據,能夠讓我們同時看到搖號錄取的學生和搖號未錄取的學生呢?
每年公布的民辦學校電腦隨機錄取名單,并不包含隨機未錄取的學生名單。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會同時公布搖號錄取和搖號未錄取的學生名單,那就是在“民辦一貫制學?!钡闹鄙^程中,見下圖:
2020,民辦學校的搖號元年,楊浦區的同大實驗學校(2024年區內排名第七)和楊浦雙語學校(2024年區內排名第五),之前采取的都是“擇優錄取”,2020年對直升學生也采用了搖號錄取的方式。
132人和220人在這兩所學校參加直升報名,但分別只錄取了55人和106人。我們追蹤到了該名單中所有學生在楊浦區的錄取高中,并用和前文類似的方法,用錄取高中最低分數線,代表每個學生的分數情況。
那么,在直升過程中被隨機錄取的學生,和未被隨機錄取的學生之間,存在分數上的顯著差異嗎?
從上圖可以看到,被隨機錄取的學生,其錄取分數確實高于未被隨機錄取的學生,在同大實驗學校,兩者相差7.2分,在楊浦雙語學校,兩者相差7.9分。
但是在兩所學校,這個分數差異均在統計上不顯著。在同大實驗學校,p值為0.434,在楊浦雙語學校,p值為0.24。
因此,雖然這兩所學校已經算是楊浦區領先的民辦初中,但直升這兩所學校時搖號是否入圍,并不能使得入圍學生在四年后比起那些未入圍的學生出現統計上顯著的分數差異。
但我們同時注意到一點,即使是直升搖號沒有入圍的學生,也并非全部進入公辦學校。
根據2020年的入學流程(見上圖),民辦一貫制入學搖號未錄取后,未錄取的那些學生仍然可以選擇進入公辦還是繼續參加民辦搖號入學。在這兩所學校的學生中,確實有一些仍然被錄取到了其他民辦學校,甚至是仍然被本校錄取。
那么,在直升搖號未被錄取后,那些繼續搖號,并成功進入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和那些進入公辦學校的學生,與一開始就搖號入圍的學生之間,存在什么差異呢?
在上圖中,搖號未錄取的學生中,最終進入民辦學校的學生和留在公辦學校的學生,兩者分數相差達到了15分,p值為0.079,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學生的分數差異,在10%的水平上顯著了。但此時我們可以看到,搖號未錄取的那些學生,如果進入了民辦學校,那么他們的分數要比那些搖號入圍的學生,還要更高5分。
“選擇效應”大于“學校效應”
讓我們總結一下從2020年直升搖號學生中觀察到的現象。
1. 直升搖號錄取和直升搖號未錄取的學生,沒有統計上顯著的分數差異。
直升搖號錄取的學生,必然進入這兩所區內排名靠前的民辦學校,直升搖號未錄取的學生,大部分將進入公辦學校。這兩個群體之間分數沒有統計上顯著的差異,意味著至少在這兩所民辦學校,并不能比公辦學校給學生帶來更高的分數。
2. 那些直升搖號未錄取的學生中,進一步進入民辦學校的學生,和沒有進入民辦學校的學生,具有統計上顯著的分數差異。
兩組對比,都在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間進行,但其中一組不存在差異,另一組卻存在差異。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里?
前者,電腦搖號錄取,和電腦搖號未錄取,只有運氣上的差異,其他特征沒有高下。
后者,在直升錄取失敗后,仍然破釜沉舟繼續選擇民辦學校的學生,和那些放棄了搖號,進入公辦學校的學生,在主觀選擇上存在不同。
運氣好壞,是否錄取直升對口的民辦學校,并不能使得學生的成績出現差異。真正造成差異的,是在直升未錄取后,“選擇參加搖號”,還是“選擇不參加搖號”。
3. 這些直升搖號未錄取,繼續參與搖號后仍然被民辦學生錄取的學生,分數甚至比直升搖號入圍的學生分數更高。
最后終點都是進入民辦學校,為什么是在第一步直升時“隨機未錄取”的那批人分數更高呢?
道理很簡單,第一步直升搖號時運氣不好,反而會比運氣更好的那批學生多了一道選擇——是否第二次繼續選擇搖號民辦學校。這一道選擇題,將運氣不好卻仍然進入民辦初中的那批學生“選擇搖號”的傾向,篩選得更濃了。
也就是說,選擇了繼續搖號,并承擔風險的家庭和學生,以及在做出這個選擇時蘊含的家庭背景、個人特征,才是真正造成學生成績差異的部分。
到這里,我們終于可以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
問:排名靠前的“好”學校,對于提升學生的成績有用嗎?
答:使用4年前直升搖號的結果來看,沒有用。至少在楊浦雙語學校,和同大實驗學校這兩所楊浦區排名第五、第七的初中,是否能夠成功搖號直升,不會對四年后的成績產生顯著影響。
問:如果“好”的民辦學校對提升成績沒有用,那么為什么即便采用了搖號錄取的方式,這些民辦學校在2024年的中考成績仍然好于公辦學校?
答:當民辦需要搖號錄取時,這類學校自然集中了所有選擇搖號的學生,而做出了搖號選擇的學生以及其背后的家庭,平均成績仍然要遠好于那些選擇對口的學生。做出不同選擇背后的家庭、個人特征差異,而非學校差異,才是造成成績差異的根本原因。
問:如果搖號也不能做到義務教育均等化,如何做才能達到教育均等化呢?
答:自由選擇必然造成同一個選擇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當造成某種選擇的特征又和結果高度相關時(例如選擇搖號和中考成績高度相關),選擇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極化。均等化的過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消除選擇,并用“運氣”來代替個人選擇確定性的過程。
也許最極致的均等化,是所有學生、家庭的主觀選擇空間都被消除,所有的學生在任何升學環節都無法選擇學校,全部由抽簽搖號替代吧。
可你愿意把自己的人生規劃交給一枚骰子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數據團,作者:chenqin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