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底線思維 (ID:dixiansiwei),作者:文少卿,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底線思維 (ID:dixiansiwei),作者:文少卿,題圖來自:AI生成
近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全線貫通,標志著中俄兩國在能源合作領域邁入了新階段,不僅實現了經濟上的互利共贏,還反映了中俄關系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的深刻變化。
當然,東線管道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個基礎設施項目,它也是觀察中俄關系演變及其對國際秩序更廣泛影響的一扇窗口。
中國的能源需求與俄羅斯的“向東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全長5111公里,每年能向中國輸送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足以滿足1.3億個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氣需求。
該項目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簡稱俄氣公司)聯手打造,涵蓋了俄羅斯境內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管道,以及中國境內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部分。
這項總價值約為4000億美元的協議于2014年5月在上海簽署,正值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的幾周后。許多分析人士當時認為,這份協議的簽署標志著莫斯科為應對因烏克蘭危機而面臨的西方外交和經濟壓力,加強了與北京的戰略合作。事實上,向亞洲市場出口油氣資源一直是俄羅斯政府長期追求的目標,這一策略可以追溯到葉利欽總統時代。
管道起點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雅庫茨克天然氣田,經過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地區進入中國東北部,并最終接入中國的天然氣管網。2019年12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部分線路投入運營,成為首條將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中國的跨境管道,同時也是繼緬甸和中亞地區項目之后,第三條進入中國的跨國天然氣管道。
中俄兩國元首通過視頻連線,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事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東線天然氣管道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標志性項目,也是雙方深度融通、合作共贏的典范。普京則表示:“這不僅是全球能源市場的歷史性事件,更是對于我們俄羅斯和中國的重大事件。”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市場。據國際能源署預測,至2024年,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將占據全球需求總量的40%以上,這一增長趨勢主要源于中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減少燃煤發電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
據統計,201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長了17%,進口量增幅達到了30.8%;從2011年至2021年間,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量翻了4番。得益于這些措施,2013年至2019年期間(即新冠疫情爆發前最后一個有完整統計數據的年份),北京市PM2.5濃度降低了大約38%。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報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為優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依據2019年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2018年,中國70%的石油和45%的天然氣需求依賴進口。為了確保能源安全,中國正積極采取措施,如多元化進口渠道和完善國內管網布局等,以降低潛在風險。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中國在中亞區域進行了基礎設施投資,旨在開發該地區的豐富天然氣資源。
例如,連接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中亞天然氣管道”,2017年向中國輸送了3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而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躍升至479億立方米。此外,中國還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卡塔爾等多個國家進口天然氣。
與俄羅斯擴大能源合作,則有助于減少中國對海上運輸路線的依賴,從而降低因海上封鎖可能導致的能源供應中斷風險。比如,在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曾一度停止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達一年之久;今年1月,拜登政府也曾暫時停止審批新的美國LNG出口項目。
對中方而言,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是一項戰略成就,它為中國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和綠色轉型目標提供了可靠且多元化的能源支持。而對于俄方來說,這條管道則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線,面對傳統歐洲市場的流失,“向東看”成為了俄羅斯解決能源出口難題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能源產業是普京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支柱。俄羅斯聯邦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間,自然資源出口占俄羅斯總出口量的65.38%,同時,石油和天然氣行業貢獻了2018年俄羅斯國家預算收入的46.35%。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2018年的出口量超過了2470億立方米,其中約2000億立方米銷往歐洲市場。
然而,自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羅斯逐漸失去了大部分歐洲市場份額。2022年,俄氣公司的天然氣出口量同比下滑約45%,降至自1985年來的最低點。在此背景下,中俄之間的天然氣合作顯得尤為關鍵。
開發遠東地區的天然氣田,被視為克里姆林宮推動當地發展的基石。蘇聯解體后,俄遠東地區的人口平均減少了20%,部分地區降幅甚至達到了70%,大量居民遷移到了俄羅斯西部。目前,遠東聯邦區是俄羅斯面積最大但人口最少的區域,其天然氣管網覆蓋率為13%,西伯利亞聯邦區更是僅為6.8%,相比之下,俄羅斯全國平均水平為67.2%。
因此,加強遠東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拓展亞洲市場的需要,也是促進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2015年,普京總統宣布:“遠東將成為俄羅斯的一個關鍵社會經濟發展中心,必須有效地融入正在快速發展的亞太地區。”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尼古拉·帕特魯舍夫亦指出,深化與中國的對話是“絕對且長期的優先事項”,目的在于確保“國家安全和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
能源合作已成為中俄經濟關系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2018年,中俄共同創立了“中俄能源商務論壇”,旨在加強雙方在能源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效率,拓展聯合項目,并吸引更多投資。俄烏沖突爆發后,中俄之間的能源貿易聯系進一步加深。2021年至2023年間,俄羅斯對中國原油出口量增長了三分之一,煤炭和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幾乎翻倍。2023年,俄羅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商、第二大煤炭供應商和第三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商。
與此同時,俄羅斯通過管道向中國的天然氣出口量持續攀升。“西伯利亞力量1號”管道,即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自2021年起輸氣量由104億立方米增至2023年的227億立方米,占中國管道天然氣進口總量的34%。中國在俄羅斯天然氣出口中的比重,也從2021年的5.7%躍升至2023年的23.3%。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俄羅斯天然氣產量
2022年2月初,中俄還簽署了一份關于建設“遠東之路”管道的協議,這條管道將作為“西伯利亞力量1號”的補充設施,計劃于2026年前達到年輸氣量100億立方米的目標。該協議采用歐元定價,而非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2日,俄羅斯停止了通過“北溪1號”管道向德國輸送天然氣,該管道2021年的輸氣量達590億立方米。當月晚些時候,該管道遭到水下爆炸破壞。
據彭博社報道,2023年前九個月內,俄氣公司向中國出口的天然氣總量達到了237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同一時期內,這一數字超過了對歐洲出口的225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預示著中國有望在2024年超越歐洲,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買家。俄氣公司預計在今年內提前完成“西伯利亞力量1號”管道的滿負荷運行,比原定于明年年初的目標有所提前,屆時管道將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的最大合同輸氣量。
“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博弈
早在2006年,俄氣公司與中石油就簽訂了管道項目的框架協議。該項目計劃建設兩條管道,第一條就是“西伯利亞力量1號”,第二條管道計劃將西西伯利亞與中國連接起來,最初被命名為“阿爾泰管道”,后于2010年代中期更名為“西伯利亞力量2號”。
按照規劃,“西伯利亞力量2號”將穿越蒙古國,每年能夠向中國輸送高達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不過,截至當前,“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建設工作尚未啟動,雙方仍在就具體條款進行談判。
隨著傳統歐洲市場的喪失,俄羅斯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口渠道以彌補經濟損失,“西伯利亞力量2號”因此成為了俄羅斯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
2023年10月,俄氣公司高層隨同普京總統訪問中國,參加了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但關于“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協議并未如外界預期那樣簽署。同年年末,俄羅斯官方宣稱該項目“已進入高度準備階段”,并預計項目文件將在2024年第一季度獲得最終批準。時任副總理的維多利亞·阿布拉姆琴科表示:“一旦文件獲批,建設工作就能立即展開。”
近十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情況,單位/百萬立方米
今年5月普京總統訪華期間,俄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再度表達了“在不久的將來”簽署“西伯利亞力量2號”合同的愿望,但俄方再度空手而歸。8月,莫斯科還被潑了一盆冷水:蒙古國公布的《2024-2028國家發展規劃》中并未提及此項目,蒙古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位前官員透露,該項目可能會面臨延期。
對于俄羅斯而言,“西伯利亞力量2號”不僅是商業機遇,也是地緣政治的必要選擇。在普京總統眼中,這條管道不僅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生命線,也是其國際影響力的象征。“與中國的合作為俄羅斯提供了一個喘息的機會,但同時也使得莫斯科更加依賴于北京的市場和條件,”一位不愿具名的俄羅斯官員對俄羅斯《新報》(Novaya Gazeta)歐洲版評論道。
然而,任何能源合作協議的核心都在于價格。關于新建天然氣管道的討論,可以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以其龐大的市場規模為籌碼,在價格、支付方式及投資條件等方面占據了有利位置。據《新報》報道,中國最初提出以每千立方米70美元的價格購氣(接近俄羅斯國內水平),后調整至100美元,即便如此,這一價格仍遠低于俄羅斯向歐洲出售天然氣的價格(約為每千立方米250至300美元)。
此外,中國還要求調整管道路徑,從原先的阿爾泰地區改為東線,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中俄之間達成的協議采用了歐元結算機制,既避免了美元體系的風險,也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增添了動力。
盡管如此,俄羅斯也并非全盤讓步。通過這條管道的建設,俄羅斯不僅能開拓新的市場,還能鞏固自己在全球能源供應鏈中的地位。“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教授丹尼斯·莫羅欣評論道,“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耐心和經濟靈活性。”
中國的強勢地位顯而易見,在談判桌上顯得游刃有余。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處于可控范圍內,同時,中國接收海運LNG的能力顯著增強,以至于中國能源企業甚至能夠將部分LNG貨物轉售國際市場。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綠色能源轉型正在穩步前行。
預計到2026年,中國國內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翻一番,達到1000吉瓦;至2030年,太陽能與風能的總裝機量可能突破3300吉瓦,新增的清潔能源主要集中在光照充沛、風能資源豐富的中國北部地區。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熱泵累計安裝量將比2021年增長358%,這將進一步削減對天然氣的需求。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將大大超前于“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的建設速度: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認為該管道需耗時5至6年,即到2030年前后才能正式投運。
對莫斯科來說,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局面:北京公開多次強調其作為清潔能源超級大國的新身份,逐步削弱了俄羅斯原本就有限的談判籌碼。在2023年的第五屆中俄能源商務論壇上,中國代表提議雙方應在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技術和碳市場等新興領域加強合作。這種合作顯然是單向的,因為俄羅斯在上述領域幾乎沒有任何技術積累或發展規劃。“西伯利亞力量2號”不僅要與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而且在這場較量中似乎處于劣勢。
“如果項目得以實施,那么很可能完全按照中國的條件來進行。”今年7月,哥倫比亞大學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如是說。
當然,盡管面臨著商業上的不確定性,“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未來依然充滿希望,因為在特定情境下,地緣政治因素往往會超越經濟考量。正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2022年所言,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組成的天然氣聯盟項目,“并非”如西方所指責的那樣,僅僅是一種“政治游戲”。
中俄能源合作的戰略意義
如果“西伯利亞力量2號”能夠順利完成,它將顯著改變歐亞大陸的能源格局,并可能進一步加深中俄兩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合作。這條管道不僅將成為俄羅斯能源出口的重要通道,也將是中國能源安全保障的關鍵組成部分,為兩國提供一個寶貴的共同利益平臺。同時,管道建設所帶來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地區經濟發展,將進一步強化兩國經濟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度。
在地緣政治層面,中俄之間的天然氣合作展現了兩國在面對西方壓力時的戰略協同。盡管中國在俄烏沖突中保持中立立場,未選邊站隊,但通過加強能源領域的合作,兩國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亞洲國家有能力在西方制裁和封鎖的環境下尋求生存與發展之道。
展望未來,中俄能源合作有望繼續擴大。雖然“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經濟效益可能不及“西伯利亞力量1號”,但其對于俄羅斯而言同樣意義重大。這條管道不僅能為俄羅斯帶來寶貴的現金流,還能為本國的鋼鐵制造商及相關承包商帶來訂單,加速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振興,這正是莫斯科政府的重點發展方向。
考慮到俄羅斯正準備應對長期的國際孤立,“西伯利亞力量2號”或將扮演旗艦項目的角色,標志著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徹底轉變和“向東看”的戰略調整。2023年12月,俄羅斯宣布即便尚無具體的供應合同,也愿意啟動“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建設工作,這表明該工程背后的經濟價值遠遠超出單純的天然氣銷售。
對中國而言,中美關系的長期走向也讓中國有充分的理由看好這條管道。作為中國周邊的重要伙伴,俄羅斯在中國的整體經濟戰略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通過加深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系,中國不僅可以穩定和改善周邊的安全環境,還有助于將俄羅斯更緊密地融入由中國引領的新型多邊區域合作架構之中,這對于維護地區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俄能源合作的意義遠超雙邊范疇。它不僅展示了能源貿易在地緣政治挑戰面前的韌性和適應力,還為其他主要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提供了參考案例。此外,這也反映出亞洲作為能源消費和經濟活動中心的地位日益凸顯,中國在構建區域乃至全球能源市場秩序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西伯利亞力量2號”不僅是一場能源領域的博弈,也是一次外交實踐。它能否像預期那樣促進中俄兩國邁向更深層次的伙伴關系,還需時間來檢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條管道不僅僅是幾千公里的鋼管,它是全球格局變遷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