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吉盛杰,原文標題:《陌生人社交軟件的廣告文本是如何打動年輕人的?》,頭圖來自:《當男人戀愛時》
“有沒有干凈一點的社交軟件”“還有哪些好玩的社交軟件”“小眾的社交戀愛APP推薦”等廣告標題時常出現在一些內容型APP的信息流里。
人們都說要入鄉隨俗,陌生人社交軟件打廣告也不例外,這些軟件好像是請了同一家廣告商對他們的文本進行打磨,雖然每次故事都有微調,但萬變不離其宗,語句套路與標簽的變化來來回回就是那幾個。
有相關論文研究表明,目前主流的社交戀愛交友軟件的用戶群體中,75%用戶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也有70%的年輕人在面對問卷調查時表示曾有接觸過相關軟件[1]。可見,陌生人社交軟件的用戶群體以年輕人為主,當眾多軟件都想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分一杯羹時,有效的廣告設計就成為了它們發展用戶群體的重要路徑。
本期全媒派作者對數個陌生人社交軟件的廣告文本進行了研究,試圖對陌生人社交軟件的故事式廣告套路進行分析。這些標題吸睛的廣告真的抓住了年輕人的心嗎?廣告里反復提到的那些關鍵詞和標簽,是否真的代表了當前年輕人真實的社交需求?
講故事的套路為何如此相似?
廣告就要廣而告之,就需要把自己軟件的特點說出來,讓用戶了解并引導下載。同時要注意投放平臺,要根據用戶所處的媒體環境去“量身定做”[2]。例如,在知乎選擇用講故事的方式去打廣告,就適應了平臺用戶的閱讀習慣,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有研究認為,故事式軟文的特點是創意切入點、神轉折結構、故事化語言[3]。陌生人社交軟件的廣告也不例外,所用模式與套路幾乎都是一致的,通過引導、介紹、收尾點題三個步驟,將產品設計者所認為的年輕人社交特點插入其中,為他們的軟件做推廣。這些廣告包括以下幾種特征:
1. 拉近身份的講述
故事的開頭大多數情況下會介紹自己過來人的身份,表明自己對陌生人社交軟件很有研究。一般有兩種套路:一是說自己陷入了社交戀愛的窘境, “脫單”無望,但某天哪個兄弟姐妹給自己介紹了一個軟件,結果立馬有了對象;二是說自己曾經用過很多社交軟件,被坑過也被騙過,經過精挑細選,發現以下這幾個還不錯!
最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始,形成接近性。當完成了這個過來人的身份構建后,立馬火力全開地推薦自己要做廣告的軟件。
2. 碎片化的信息輸出
這類社交軟件的推廣,往往難在需要慢慢講故事把自己的特點傳達給用戶,經常會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在有意無意中提及。
比如上圖中提及的人工審核與照片真實性這個特點,一般會先在廣告故事里蜻蜓點水式地提一句,讓人看起來沒有傳統廣告那么強烈的指向性,比較容易接受;而后為了增加可信性,還會附帶上幾張照片。但這些照片的分辨率一般較低,人物照片大多數情況都是不露臉或加馬賽克的。
3. 邊緣路徑下的說服
通過系列鋪墊,這類社交軟件廣告會讓一部分有需要的人被故事里的描述所吸引。
精選評論區里的對話,會有類似于“我就是在這里找到的男/女朋友”,“我去試一下,不好回來砸你的場”等評論。用更多人的聲音加強情感共鳴,對用邊緣路徑思考的人來說,說服力不斷增強。同時軟件的下載方式一般都會放置到文字中間,讓用戶可以方便去下載。(邊緣路徑:是指當人們缺乏動機與能力的時候,會被主觀印象、共識等邊緣信息說服。)
其實如果單純看這樣的故事廣告,大部分人還是不會去下載的,畢竟真真假假很難分辨。但部分軟件還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一定的新用戶,而在這個過程里,廣告里所展現和強調的標簽與關鍵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廣告文本里的典型標簽
有研究在分析大學生戀愛心理時指出,現在大學生戀愛總體健康向上又輕率,追求自由有時卻過于開放,處理愛情問題趨于理性卻又輕率。[4]而根據本文作者對陌陌、可話、Nico、falo、麥池、青藤之戀、積目、微光等眾多陌生人社交軟件的故事式廣告文本進行分析,從出現頻率靠前的關鍵詞中發現,這一系列的軟件都有著諸多相似的特色標簽。多數產品的設計者的確是有意調研受眾的心理與特點,試圖打造能夠受更多人歡迎的軟件。
定位、功能、交友方式和效果,往往是這些陌生人社交軟件廣告中必然會出現的。而聊天、質量、小眾、匹配這4個標簽出現的頻率則是最高的,或許也符合了當前陌生人社交的要求:“高質量”和“小眾”給用戶一種稀缺感,精準的“匹配”則提示人們在這里更容易“聊得來”。
這些社交軟件選取年輕人群體所認可的標簽,更多的是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有研究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標簽或許更多的是“消費標簽”,是在個人身份認同時對特定群體產生的認知,人們為了將自己定位在某一階層,最先表現出的就是模仿。[5]而在這類模仿的影響下,就可能對特定的軟件產生需求。
陌生人軟件設計者可能也看重這一點,找到年輕人的關鍵標簽,吸引潛在用戶的注意。以下為對這些廣告文本中最常見的幾種標簽的延展分析。
1. 向好向上向著高質量
眾多陌生人社交軟件在廣告中強調自身特點時,一般會突出“三高”:高質量、高學歷和高顏值。
每個人都希望遇到更好的朋友,現實中也好,網絡上也罷,能夠帶給用戶心理上的滿足感,是支撐他們繼續使用下去的動力。也正如一些廣告中提到的那樣,許多用戶在使用陌生人社交軟件時,都飽受“網騙”“殺豬盤”“搞顏色”等問題的困擾,如果能夠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軟件出現,的確能夠滿足部分人的需求。
“最先是985、211的學歷才能玩,后來被用戶噴‘學歷歧視’,才開始放低門檻。”高學歷用戶是此類軟件推廣時打出的重點牌,甚至是某些軟件的用戶準入條件。設計者通過這樣的方式試圖告訴潛在用戶,使用我們軟件的都是高凈值人群,你們來了這里,會收獲美好,更加積極向上。
2. 一邊注重信息匹配,一邊強調隱私安全
陌生人社交軟件在推廣文案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智能匹配,翻譯過來就是幫助找到更合適的人。像這樣尋找自己標簽,依靠智能算法尋找“靈魂伴侶”,實際上更像是發現自我欲望的過程[6]。希望能夠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個懂自己的陌生人,又或是想去擺脫身邊沒有朋友、沒有人理解自己的尷尬,這些軟件抓住了這個特點,不斷宣傳通過他們的算法,你能遇到最懂你的人。
但在強調精準匹配的同時,這類廣告一般還會強調內容的真實與保密。例如“聊天氛圍不錯,比較適合年輕人,95后閉眼入,也是真人審核資料的,照片可信度90%以上”等話術。
在希望遇到合適的人的同時,用戶心中還需要有安全感,所以“真實”與“審核”這兩個詞出現的比例也很高。陌生人無法騷擾、封號及時、審核嚴格等系列舉措都會出現在推薦廣告里。
3. 更即時的聊天,更明確的目的
在廣告中,圖像、視頻與語音聊天的功能會成為一些軟件的賣點。所以在文本中,除了突出聊天功能之外,圖片、視頻和語音等形式的優先級往往排在文字交流之前。廣告里也常常傳遞出這樣一種信號:很快就能視頻,很快就能見面。但實際效果有待商榷。
此外,這類社交媒體一般會給讀者輸入比較強烈的交流目的性,例如,“奔現”一詞被提到的次數雖然不多,但“脫單”出現的頻率卻很高,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急于脫單的年輕人。
廣告雖好,也要小心翻車
有研究從馬斯洛需求理論看“人設”社交,認為通過立“人設”能更快地提前實現自己的需求目標[7]。而這類陌生人社交軟件所呈現出來的氛圍和刻畫出來的標簽,為年輕人立“人設”提供了方便之處。不過,這類廣告采取的略顯夸張和虛構的傳播文案,容易讓部分有社交焦慮的用戶被說服,卻也容易遭遇負面口碑。
圖片來源:軟件商店
有時這些軟件也并沒有做到他們在廣告中的承諾。任意封號、圈子混亂、客服服務水平差、用戶虛偽等一系列差評,出現在眾多陌生人交友軟件的APP下載評論區里。
此外,在一些廣告的評論區里,一些色情擦邊球評論與辱罵攻擊評論也較常見。雖然也有人認為,這類主打陪伴的交友軟件一定有穩定的市場,但根據目前的用戶反饋來看,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而我們年輕人,在面對陌生人社交以及戀愛問題時,也許需要更多的思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理性看待形形色色的廣告文本,在滿足情感需求的同時,不要被商業過度裹挾。
參考鏈接
1.孫皓玥. 陌生人社交平臺的用戶互動研究[D].新疆大學,2020.
2.施雨,張景宇.從軟廣告發展淺談原生廣告傳播內容的創意[J].今傳媒,2016,24(04):85-87.
3.李卓冰.故事式軟文廣告及其寫作策略探析——以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8(08):68-70.
4.劉嘯天. “00后”大學生戀愛觀狀況及有效引導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5.劉燕.符號標簽與競爭原則:青年追求精致生活的邏輯與特征[J].中國青年研究,2020,No.298(12):77-83,47.
6.喻國明,朱烊樞,張曼琦,汪之岸.網絡交往中的弱關系研究:控制模式與路徑效能——以陌生人社交APP的考察與探究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09):141-146.
7.李欣陽.傳播心理學視角下“人設社交”現象研究[J].中國報業,2020(06):42-4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吉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