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視覺中國
2021年的秋天,一則關于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即將改名的消息不脛而走。如此成功的一家公司竟然要改名,引發了無數網友對新名字的猜測。
有一家博彩網站甚至為此開設了賭局,大家想象了無數的答案,既有開玩笑式的“FB”、“Bookface”,也有嚴肅的“Virtuel”、“Connect”等等。但沒有一個人想到,扎克伯格最后給出的答案竟然是“Meta”。
Meta,就是英文單詞“MetaVerse”的前綴。這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最早來自于1992年尼爾·史蒂芬森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在這部小說里,現實的美國社會極度混亂,瀕臨崩潰,所以作者構想出了一個完全超越現實的虛擬世界。
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一個現實中的外賣小哥竟然成為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所以如果直譯這個概念,它的意思應該是“超越現實的虛擬世界”,Facebook改名Meta,既是指虛擬世界,也有“超越”之意。
回到國內的資本市場上,大家給了它一個更酷的名字:“元宇宙”。這樣一個酷炫的名字加上世界巨頭All in的加持,一時間成為了資本市場上最火的概念,A股的相關概念指數一個月就漲了20%以上,很多個股直接翻倍。
各大機構和媒體也迫不及待的喊出了口號,“互聯網的下一站”、“千億級虛擬藍海”、“下一個生態級科技”……
有沒有感到似曾相識?如果你是一個A股的老股民,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大部分的詞在七八年前都出現過,只不過當時講的故事不叫元宇宙,而是虛擬現實、VR/AR。
一、元宇宙:好技術,壞生意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在券商親身經歷的故事,2015年VR/AR爆火的時候,我在券商研究所工作,當時賣方的TMT分析師各種調研,結果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利好醫藥。因為去體驗了一下所謂的虛擬世界,沒發現多好玩,就感覺頭暈了,需要吃治暈眩的藥。
這當然是一個玩笑,但卻反映了當時虛擬現實最大的尷尬:故事講得天花亂墜,現實卻是舉步維艱,這是投資中的大忌。其實當時很多機構已經發現了問題,畢竟稍微做做調研就能發現其中的貓膩,但還是很多投資者跟風追了進去。而這種投機的結果自然是一地雞毛。
說起來很諷刺,當年虛擬現實兩個最大的龍頭,一個叫樂視,另一個叫暴風科技,前者一度是創業板市值最大的權重股,后者一度創造了2個月30倍的奇跡,但很快都現出了原形,現在都已經退市,大批投資者被割了韭菜。
那么問題來了,現在的元宇宙和當年的虛擬現實是一回事嗎?如果真的不靠譜,那為什么像Facebook這樣的巨頭還要All in呢?今天我們就來系統拆解一下元宇宙這個賽道。
元宇宙是一個很宏大的概念,廣義上說所有和現實世界虛擬化、數字化相關的東西都屬于元宇宙概念,但是在和投資者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人只是狹義的理解成一個虛擬的社交和娛樂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不僅可以模擬現實,甚至可以做很多現實中不容易做甚至不能做的事。如果只是從這個狹義的角度去理解元宇宙,那元宇宙顯然是不太靠譜的,典型“High tech, Low business”(好技術,壞生意)。
二、元宇宙不是一個高性價比賽道?
從供需兩個維度來分析:
從需求的角度看,這種虛擬的社交娛樂的確很符合人性。如果技術能夠完全的成熟,讓人們可以披上馬甲做一個全新的超越現實的自己,大概率會像今天刷抖音/微博、玩LOL/王者一樣讓人上癮,形成絕對的高頻剛需。
但從投資的角度看,并非高頻剛需就一定沒問題,這樣的虛擬需求還是存在一個硬傷:那就是不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很容易引發監管風險。
現在元宇宙的支持者都在鼓吹《雪崩》這本書,但這本書里恰恰隱藏著元宇宙最大的bug。為什么要構建一個虛擬世界?根源是對于現實世界的不滿,現實中充斥著太多骯臟和混亂,所以它的出發點其實是顛覆現實、打破秩序。
這聽起來當然是很刺激的,但在投資中卻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為這并不符合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即便你認同,你也必須考慮監管的風險。如果在監管上存在硬傷,那么即便未來國外大規模應用落地了,在國內的推廣也會大打折扣,這是在國內做投資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區塊鏈當然是一個好技術,在全球市場上比特幣也證明了它的價值,但由于去中心化、去主權貨幣化并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所以在國內受到了政策的嚴厲監管甚至是封殺,A股市場上基本沒有什么像樣的標的,更別提好機會了。
可能有人會說那我們不想這么大,只做做游戲娛樂不就行了,其實這也不準確。娛樂是好事,但這種容易讓青少年上癮的娛樂也一樣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在政策端同樣有巨大的監管風險。別說是虛擬世界,即便是現在非常成熟的普通的電子游戲,也經常受到政策的打擊。
比如2018年騰訊股價大跌就是因為游戲版號暫停了接近1年,游戲收入大幅放緩。近幾年監管的強化使得游戲業務充滿了不確定性,現在騰訊游戲收入的占比已經從高峰時的60%下降到30%。
從供給端來看,即便有一些用戶想要加入元宇宙,現在的技術條件也太不成熟,用戶體驗極差,也沒有形成網絡效應,遠沒到普及和爆發階段。這也是我們在講行業課的時候經常提到的一點,技術是有周期的,就算是像新能源這樣的好技術,也需要一個孵化階段,而孵化階段投資的風險遠大于機會,性價比很低。
比如二十年前光伏很火,但當時更多是一個概念,成本高,效率低,很難落地,當時的龍頭無錫尚德早就已經破產了。新能源汽車過去沒有人用,是因為續航和充電都有嚴重的硬傷,用戶體驗太差。而如果元宇宙的技術不夠成熟,那可能就像前面的笑話一樣,只能讓人暈眩利好醫藥了。
講到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不管是從長期的終局,還是從短期的現實來看,狹義的元宇宙都不算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賽道,甚至可以說投機大于投資、概念大于價值、風險大于機會。
三、元宇宙概念下,誰是最大的贏家?
既然元宇宙還如此不成熟,為什么還有如此多的巨頭和資本蜂擁而入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元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的應用并不只是游戲娛樂這么簡單,還有很多其他的終端;第二,雖然元宇宙的終局還是虛無縹緲的,但元宇宙產業鏈上還是有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機會。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英偉達。
美股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Facebook改名引發的這波元宇宙投資熱潮里,短期漲得最好的并不是Facebook,而是英偉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英偉達股價漲了40%以上,而Facebook只漲了14%。
英偉達是做什么的呢?核心業務就是顯示芯片(GPU)和數據中心,其實就是元宇宙的底層元件,而且它不只是服務于虛擬游戲這些狹義元宇宙下的應用,還廣泛的應用于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新興的數據產業,廣義上也屬于元宇宙概念。
總而言之,虛擬現實的基礎還是現實,而投資到最后也必須回歸現實。不管未來有沒有元宇宙的游戲世界,都不妨礙底層技術的發展。如果元宇宙能落地,那么它會發展的更好,如果元宇宙不能完全實現,那么它也一樣會受益于整個信息和數據產業的發展。但是反過來,沒有現實的底層技術支持,元宇宙就只是空中樓閣。
從投資的角度看,這些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賣水人”才是現階段元宇宙投資浪潮中真正需要關注的,下一篇我們將來系統梳理元宇宙的產業鏈。
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