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視覺中國
過去兩三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以及整個經濟,都處在一個非正常狀態。另外,再加上俄烏沖突、大國博弈等事件的發生,也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包括高漲的油價、波動不斷的農產品等等。
不可否認,過去的這段時間,我們確實處在一個極端的經濟狀態當中,而未來也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那么當經濟受到沖擊之后,到底該怎么復蘇?我們有可以在社會中發現哪些機會?在今天介紹的《極端經濟:韌性、復蘇與未來》中,我們或許能夠獲得一些方向和啟示。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理查德·戴維斯,他并沒有在象牙塔中紙上談兵,而是親自走訪了多個極端經濟體,通過實地的觀察和采訪去還原真實面貌。
我們說,理論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見得會被驗證,但真實事件卻是大概率會被重復的。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很多個真實案例,我們刪繁就簡從中篩選出三個,對國內投資者有啟發的案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的亞齊海灘、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日本的秋田,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案例:印度尼西亞的亞齊海灘
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過程當中,印度尼西亞的亞齊海灘被夷為平地,當時海嘯是由震級為9.1級地震造成的,其釋放的能量相當于5億顆廣島原子彈,可想而知毀滅性有多大。
但沒過幾年,這片海灘就重新繁榮了起來,甚至比之前發展得還好,那么這背后的支撐力來自哪里?
很多人會說,這樣的災難肯定都會得到國際性援助,包括資金、人力、智力等等。的確如此,亞齊海灘在發生災難之后的第一個4年中,共獲得了67億美元的重建資金,而且很多國外的人來幫助重建,這肯定是當地繁榮的一個起點。
但亞齊海灘的發展速度很快,在第二個4年中亞齊海灘的經濟累計增長就達到了23%,遠遠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作者戴維斯指出,經濟本身就存在韌性,而且災難重創越嚴重,重建時的經濟增長表現越亮眼。
首先,因為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式,是按照自然年度生產的成果來衡量的,當災難后變得一無所有,將重建的房子、馬路等產出計入到GDP中,往往會有亮眼的數據。就比如國內在經歷疫情嚴重沖擊之后,其實不用太過悲觀,或許之后整個經濟會迎來一個更高速的增長。
那么經濟恢復到底依賴于什么?其實很多時候并不依賴于正規的經濟體,而是依賴于老百姓自發的經濟需求,比如本書中就描述了一位咖啡館老板叫薩諾希,他之前就是經驗咖啡館的,在亞齊海灘遭受災難之后,迅速回到這片海灘重新開起了咖啡館。
本文為妙投會員專享付費內容,上述僅為摘要,全文為 3323 字,即刻加入妙投會員解鎖音頻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