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視覺中國
之前我們說,一個人要想在市場中,實現長期穩穩的投資,就要以一個平常的姿態面對市場,降低自己的收益預期。
面對復雜的金融市場,作為一個普通的投資者,除了降低收益預期之外,一定要記住那句老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任何時候,你都要仔細了解所要投資項目的特點和風險,不要拍腦門,更不要過于高估自己的辨別能力。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在投資過程中,有很多“專業”的金融詐騙,不僅普通投資者容易掉進陷阱,很多專業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士也會栽跟頭。本期內容我們就來就講講投資過程中那些高智商的金融詐騙。
在講金融詐騙之前,先給大家講個小插曲:
2021年8月,在中國和緬甸的邊境上,上演了一場回國遣返潮:上萬名中國人在緬甸邊境排隊領號回國,排隊叫號的小程序上已經叫到了3萬開外,苦等20多天的人比比皆是,甚至還有人帶著被子直接睡在田地里,一聽說有號了,就拼了命的去搶號。
在這些人當中,有很多都是從事電信詐騙的犯罪人員,被國家下了最后的通牒,回來自首可以寬大處理,不然就會被永久注銷戶口。
有的人就說了,現代社會誰還會信這個啊!但財新網曾統計過一個數據:2020年,中國公安部門共偵破32萬起電信詐騙案件,總計抓捕36萬人,防止了870萬人被騙。這個數字其實挺可怕的,在中國14億人口中,每1000個人當中可能就會有6個人被電信詐騙。
那么,究竟為什么在認識水平不斷提升的現代社會,還會有人不斷被騙呢?
電信詐騙在很多人眼里是小兒科一般的存在。但實際上,如今的電信詐騙早已蛻變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其背后通常是國際機構團伙作案,并且這些詐騙團伙比你還努力,比如他們也有KPI考核,業績好的獎勵,業績不好的罰錢;另外還會有復盤報告會,每天都會總結成功經驗、整理失敗教訓,再根據這些經驗優化當前的詐騙方案。
與此同時,他們的詐騙方案也是不計其數:針對老年人賣保健品,針對年輕人包裝賣茶小妹······
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詐騙方案,劇本更是已經細化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你的每句話都有上百個回復的精心設計,總有一款需求能打動你。
一、幾種金融詐騙的類型
1、P2P理財
普通人所謂的“小兒科”的電信詐騙如今已經非常成體系了,而在這些詐騙當中,還有一種更高級的詐騙——“金融詐騙”。“金融詐騙”混雜了很多投資相關的專業知識,對詐騙人提出了高要求的同時,也讓被詐騙者不明多以,甚至有很多文化水平比較高的人都難逃魔爪。國內最典型的比較專業的騙局,就是在2014年開始爆火的P2P理財:
2018年,37歲的王女士某天電視綜藝上看到了一個叫“某某進”的廣告,其中,一位知名主持人還代言了這款產品。出于對這個明星主持人的信任和高收益的誘惑,王女士將自己20多萬元存款全部投了進去。
結果,悲劇就發生了。
在王女士購買該產品不到半年的時間里,網上就爆出該平臺高管失聯的消息。之后,這家公司也被立案偵查。由此,王女士的20多萬就取不出來了,腸子都悔青了。
其實在投資這個產品之前,王女士曾做過仔細調研,是在綜合考量之下才做出投資決策的。通過網上搜索,王女士發現這家公司背后的創始人背景強大,15歲就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歲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
之后,又就職于國際各大知名金融機構,在2018年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上也是榜上有名。如此金光閃閃的履歷很難讓人將其與“騙子”兩個字聯系起來。
而除了創始人的光環之外,這款產品本身也是“相當出色”的。比如,這款產品的說明書當中所包含的預期出借回報說明、利息處理方式等話術十分專業,達到了很多專業投資者都不一定能看懂的程度;
另外,這款產品不惜重金砸廣告費,在網劇里插播廣告、請主持人代言等等,營銷信息鋪天蓋地。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使其成為了一款再“正規”不過的理財產品。
但是,如此“包裝精美”的公司在2019年就開始出現兌付困難的情況,到2020年徹底暴雷,公司官網顯示,其客戶規模高達1600萬人。
其實,P2P本身只是一種金融工具,就像菜刀一樣,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但是,當其被一些人利用走偏之后,就淪為了一場徹徹底底的騙局。
2、美國麥道夫詐騙案
在金融領域,有些騙局,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免不了會掉坑。說到這里,在美國華爾街,就有這么一個人,靠一己之力騙了很多專業的投資大佬,而這就是迄今為止金融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美國麥道夫詐騙案。
當時,已經在華爾街功成名就的麥道夫設立了一家對沖基金,并承諾每年會到給8%-12%的收益,且無論市場發生了什么,其收益率都是可以被保證的。但是,這款基金的投資方式高度神秘,反正我能給你賺錢,怎么賺的你就別管了,如果你好奇問的太多,還會把你踢出局。
除此之外,這款基金的購買方式為推薦制,這就使得投資麥道夫的基金成為當時人們的一種身份象征。于是,不僅是普通人,很多人在業內享有高知名度的專業投資者都被他被吸引住了,源源不斷地給他投錢。
但仔細想想,天下哪種這種“穩賺不賠”的生意呢?真實情況是,麥道夫是拿新投資人的錢去填老投資人的坑,也就是拿新人投的錢來付老投資人的利息。就這樣不斷的拆東墻補西墻,只要大家不聚在一起集中兌付,那他的資金鏈就不會出現問題,麥道夫就這樣安然無恙的操作了20多年。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很多客戶都同時要求提現,與此同時也不再有新的資金投資進來。這個時候,麥道夫發現紙包不住火了,資金周轉不靈了,大家這才發現原來這就是一場單純的詐騙,麥道夫騙了全世界500億美元!其中包括了很多名人、知名慈善機構和大學機構,甚至還包括世界知名銀行匯豐銀行等等。
3、銀行飛單
牛人被騙,是因為背后的騙子抓住了你的疏忽和貪婪。而除了這些專業的詐騙人士之外,還有一些人會利用專業機構進行行騙,就比如銀行的飛單,這早已成為了金融行業的公開秘密。
所謂的“銀行飛單”,簡單來說就是一些銀行員工為了高傭金而跟一些投資公司進行暗地交易,利用跟客戶的關系,以銀行的名義兜售不屬于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
經常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你會嫌棄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太低,此時的銀行客戶經理可能會悄悄的給你拿出來一份高收益產品,這款產品一般不屬于這家銀行。但是,一般來說,這種產品收益高的同時風險也高,不出事則已,一出事這家銀行是完全不負責任的。
其實,這種騙局的本質就是銀行客戶經理利用私人關系,通過一些口頭上的承諾輔以銀行背書,進行偷梁換柱,稀里糊涂地就騙你買了。
比如,在2019年上海某家私募機構暴雷的產品當中,有27位老人共計3700多萬的資產就是因為被銀行客戶經理忽悠,購買了這款私募產品,最后導致血本無歸。
當時,這個銀行的理財經理積累了一些上海本地的老人客戶資源,這些老人一直通過他來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后來,這個經理向一些老人介紹了一款產品,聲稱“有銀行信用做背書,銀行剛性兌付,零風險”,最低100萬元起買,利率在6.5%-9%之間。很多老人看到這個收益率,就心動了。
據這些購買產品的老人說,之所以會買這款基金產品,正是因為這個理財經理說有這家銀行的背書,根本不知道是銀行飛單。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產品普通的投資者都是接觸不到的,只有那些銀行的VIP大客戶、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那你說是他們的智商不夠嗎?
其實,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拋開高收益的誘惑、保持平常心,認真看好產品描述和合同內容,就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究竟是銀行的還是飛單的,搞清楚這些基本事實就可以幫助你抵抗住對面的口若懸河,防止被騙。
在金融圈的騙局中,很多情況下不是投資者的智商不夠,而是騙子利用了人性中的弱點。比如對一些問題的不求甚解,對收益回報的貪婪等等,他們會利用各種說辭討論讓你看的眼花撩亂,最后忽視了真正的問題,從而掉進詐騙陷阱。
二、總結
本期內容我們通過案例解析的方式給大家講解了一些專業的金融詐騙手法。金融詐騙作為一種高智商犯罪,不僅讓普通投資者不易分辨,也會讓一些專業的投資者偶爾吃虧。
其實,這些騙人的陷阱最吸引人的不過就是高收益,其背后反映的則是人性的貪婪。但是,你貪圖人家的利息,人家要的卻是你的本金。
那么,究竟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借我們一雙慧眼、幫我們識別這些騙局呢?其實,在投資當中,有這樣一個鐵律,可以幫助我們辨別投資品的真假,下期內容我們將為大家詳細拆解。
評論
最新評論